贵州农村危房改造探索“改治结合”新经验

  • 来源:
  • 点击量:15,041
  • 发布时间:2011-11-18
  • 分享到:

  贵州省自2008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以来,逐步探索出一套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改治结合”)的新经验。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在谈到贵州农危房“改治结合”的新经验时说:“这几条经验总结提炼得很好,对全省农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借鉴推广,把我省的‘改治结合’工作搞得更好更快。”

  贵州农村危房改造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直接关怀的重大民生工程,是省委确定的“最急迫的民生工程”。2008年7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30日,全省已完成改造任务82.2万户,到今年年底将完成102.2万户,占全省农村危房的53%,其中一级危房和“茅草房”改造可基本完成。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相结合,创造了贫困山区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的新经验,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在谈及贵州农村危房改造时分别指出:“贵州的危房改造工作抓得很好。”“贵州的农村危房改造为全国创造了经验。”

  超前谋划,统一思想

  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是当前我省最紧迫的民生工程。据统计,全省农村危房有192万户,除已完成改造的82.2万户,还有110万户需要改造。由于农村普遍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技术人才欠缺,加之地方财力匮乏,改造资金筹集压力和难度巨大,使农村整体面貌一时难以得到根本改观。为尽快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省委、省政府超前谋划,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列入全省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及时将农村危房改造总体规划由原来的8年调整为6年,并同步将100个村庄整治示范村建设和高速路“四大通道“两侧村庄整治列为2011年全省“十大民生工程”,走“改治结合”之路,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为主题,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今年7月28日,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召开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相结合现场推进会,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的开展。

  加减统筹,整合资金

  一是做好加法,实施“财政补助+农民自筹+整合资源”的危房改造策略。全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资金对村庄整治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今年年初预算中,省市县各级财政积极安排专项资金,形成稳定资金投入,坚决禁止虚假配套。鼓励村民自筹资金,以“投工投劳+政府补助”的方式,辅之以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等措施,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同时结合村庄整治所需资金量大、各级财政资金和农民承受能力十分有限的实际,由省赋予县级政府对资金的统筹整合权、捆绑使用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相关到县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缓解了民生工程资金缺乏的压力。二是做好减法,严格按照“两最原则”(最危险住房、最困难群众),先重后轻,有序实施农村危房消除战略。按照危房轻重和危房户困难程度,确定改造实施时序,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率先对78.24万户重度危房、五保户危房和地质灾害危房进行改造,树立工作信心,确保了危房改造工作顺利有序推进。2009年以来,全省重点实施一级危房改造,并兼顾二级、三级危房改造。2010年,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基本消灭茅草房”工作目标。同时,从严控制改造标准,减少群众自身投入。结合省情严格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与改革委制定的标准,从严控制危房改造面积,避免群众因追求宽房大屋而超越自身承受能力举债。减资等于增资,通过一增一减,有效化解了资金难题,推进了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

  改治结合,系统推进

  一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对于那些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方的困难群众,尽可能实行集中搬迁;在适宜生活、有利发展的地方统一划地兴建新房。

  二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预留足够的生活及产业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一方面统一规划、集中建房,形成农村社区,改善配套的供水、供电、广播电视、沼气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使改造后的农民住房能更好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防御自然灾害结合起来。对建在行洪道上的农房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房,坚决实行易地重建。目前,省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4亿多元,用于实施全省地质灾害户搬迁计划。

  2011年,我省启动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以规划指导城乡整治与改造。“规划全覆盖”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要求推进村庄整治,坚决杜绝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充分保留民族风格,科学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提高建设工作效率和建筑的防火、保温水平,努力做到既保留地方民居建筑的优秀艺术传统,又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努力避免“一把火烧一个寨子”的悲剧重演。

  以点带面,全面兼顾

  结合农村危房改造进入新阶段的实际,在全省“改治结合”中,以学习遵义“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点线面”结合打好“整体战”。

  在农村基础设施上“软硬兼顾”,一手按合理的建筑时序,依次抓好进村路、串户路、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沼气池等“硬件”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实施庭院美化和环境治理“软件”建设。通过系统整治,切实改变农村“路难行、水难喝、味难闻”的现状,展现了农村建设新风貌。

  同时打好“点、线、面”结合整体战。首先是抓示范点建设。今年全省共确定村庄整治示范点100个,其中省级示范点30个,省、市(州、地)共建示范点70个。其次是抓“线”的建设。以厦蓉高速、贵新高速、沪昆高速、贵阳市环城高速以及水黄公路等“四大通道”沿线村庄整治为重点,切实抓好道路沿线200米可视范围内所有村庄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最后是抓面的建设。通过建点、抓线和扩面,在全省形成村庄整治工作边试点、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的良好工作态势,高效地推进整治工作。

  群众自建,共创家园

  在“改治结合”实践中,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意愿,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群众自建”的辩证关系,大力激发广大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他们主动筹集资金、积极投工投劳共建美好家园,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上的直接作用。

  如,从江县厦往村成立了由村支两委负责人、驻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与的“四合一”资金等级评审机构,机构制作了“危改资金兑现明白卡”,按照低保户、困难户和一般户的分类,户主在所有卡证按手指印后可兑现相应数额的危改资金。同时,针对危房改造资金和部分农户劳力“两个不足”的实际,该村进一步整合现有劳动力资源,创新性地开展“换工”互助、以村两委名义为村民担保申请银行小额贷款、“团购”建房物资等形式,为农户省下了大量资金。(来源:《中国建设报》)

 

×
关注yabo在线官网(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