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社区后,绿意盎然;进门以后,供暖、制冷设备才开始运行;当居室内感应自然光充足时,电灯会自动熄灭;良好的隔热设备甚至储热设备的使用,会让家庭每月节省很多电费……这一切,都是绿色建筑应该达到的标准。笔者近日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获悉,经过全球公开招标、24家一线设计公司共同参与制定的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已于近日结束征求意见并完成送审稿。
4年内新建3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
按照规划,未来4年内,全北京市要新建35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这些建筑将主要设置在新城和重点功能区,并包括一部分旧城内的重建项目。
据北京市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开始,新城和重点功能区建设要建立包括节能减排目标、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纳入区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和项目中。
绿色建筑“以舒适为核心”
据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介绍,绿色建筑除了节能和低碳以外,一切都以人的舒适度为核心。
“当你骑自行车回家,一路上有大树的浓荫,雨后的路面能渗水,走着鞋也不会湿;社区里实现了自然通风;所有的绿色植物都种在自然光能够照射到的地方。”标准的主要参与人之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十分重视人在绿色建筑周围的感受。
而走在建筑之内,楼梯的良好自然采光能吸引人愿意去走楼梯;滚梯、扶梯都有感应控制,只在有人乘用时才运行;楼道内的灯都是声光感应的,只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亮起来。
屋里安装了新风系统,在没人的时候自动保持低耗能运行,根据二氧化碳的总量控制新风量;如果室外空气很好,空气系统将优先提供新风,让人在室内感受四季变化;如果室外光线充足,室内照明就不会开启;到了冬季,室内外的温度将自动进行热交换,室内温度将控制在宜人的水平。所有的水龙头都设计为感应式,洗手池的水在卫生间内回收并生成中水。
多种公共设施10分钟内可达
在送审稿中,“公共设施可达性”的内容引人注目,其中要求幼儿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站、社区商业、邮政所、银行营业点、社区服务中心、体育健身设施等社区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在绿色建筑的数百米之内。参与此项标准制定的专家表示,这段路程青年人和正值壮年的成年人在6至7分钟就可以走完,一般人也能在10分钟内走到。而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新城、中心城和旧城的居住类项目。
相关专家解读,这意味着在规划阶段北京市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要加密并最大程度地开放,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市政社区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住在新的绿色住宅社区中,市民不用再绕远找那些基础服务设施了”。
超半数地面将实现透水铺装
对于如何控制暴雨的排放量,“标准”中的规定也很讲究。提倡在社区中设置便于雨水回渗的下凹式绿地,使得雨水能在局部短暂淤积,延长其下渗时间。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凹式绿地是指低于周围道路或地面5至10厘米的绿地。即使是硬化的地面,透水地面的铺装率也要超过50%。
为了存住雨水,小区中绿地也不是光铺草皮就能敷衍了事的。“标准”中要求,在小区公共绿地上,要有一定数量的乔木,而在防护绿地中,乔木的种植面积更有较高的标准。
建筑成本新投入5年可收回
而对此前“标准”一旦施行会造成更高的建筑成本的担心,标准制定过程中也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在不使用高科技节能产品、只调整设计的情况下,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增加并不多。
就算是采用了新的节能产品,其投入也不会大幅增加。按照以往的统计显示,如果是住宅,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增量成本与普通建筑相比,每平方米增加50元以内。大型公共建筑虽然计算方式更复杂,但也不会高很多。专家以节约水资源举例说,资源节约需采取3个步骤,首先要采用节水器具减少用水量,其次要使用节水灌溉、冷却塔等提高使用效率,第三使用非传统水源,如再生水、建筑中水等,寻找自来水的替代品。专家预测,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增量成本,在3至6年的运行过程中就能收回。(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