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军会长在“中建协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上的讲话

  • 来源:
  • 点击量:29,089
  • 发布时间:2006-11-02
  • 分享到:
同志们:
  近些年我对建筑节能工作比较关注,所以很高兴能够参加建筑节能年会。首先祝贺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祝贺年会的召开,同时也向多年来在建筑节能方面努力工作的同志们表示敬意。
  在去年的全国政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记者招待会上,我对于建筑节能讲了两句话,一句话是建筑节能在全社会的节能工作中举足轻重,另一句话是加大建筑节能工作的力度刻不容缓。我用了这么两个词,一个叫做“举足轻重”,一个叫做“刻不容缓”。两年了,我今天还想再讲两句话,一句话叫“势头强劲”,跟两年前不一样了,变化很大,势头强劲;但是千万不能松懈,所以第二句话叫做“任重道远”。希望这两句话能够符合我们建筑节能工作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先说第一点,“势头强劲”。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标志着建筑节能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好机遇。
  第一个标志是党和国家极端重视节能工作,把节能工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短短的几年当中,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就对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顾: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不久他又提出我们要建设节能省地型的建筑;第二年,2005年3月,又把建设节约型社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节约资源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不仅是国策而且像人口政策一样作为基本国策。这样,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就把节约资源和能源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近,国务院又作出了一个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从这一回顾中可以看到,在2004到2006这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和国家对节约资源能源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在“十一五”规划当中做出了周密的安排。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个标志是节约资源能源,包括建筑节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已经确定。在节约能源的指导思想中明确地提出,核心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是节约能源的根本。在节能工作的原则中明确地提出,要继续执行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就是节能。这些方面的内容都以国务院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了,成为了今后的行动纲领。
  第三个标志是节能的目标明确具体。全国节约能源的目标我不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了,建设系统要在十一五期间节约标准煤为1.01亿吨,对于节能的目标作出这么明确的数量上的规定,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
  第四个标志是这几年来建筑节能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体制和机制上有了一些重要的转变。我特别强调要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必须建立几大机制:一个是市场机制,就是要真正调动起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还有一个就是约束机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第三个是激励机制,财政上的、税收上的优惠。我觉得建设部这几年来有两个方面的重大举措,为建筑节能工作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第一就是我们全国各个地区和不同种类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基本上建立起一个标准体系。还有一个就是建设部等几部委最近作出决定,采暖费要在两年内实行暗补改明补。冬季实施采暖的,全国得有几千万户吧,这非同小可啊!我们提出供热体制改革这件事情大概酝酿有近十年之久,建设部和几部委下了很大的决心,现在终于要实行了。前几年我对建筑节能形势很不乐观,很担忧,我想既有建筑400亿平方米有待改造,每年新建20亿平方米左右的新建筑,又基本上是耗能建筑,长此下去怎么办呢?这几年,在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指导下,建设部和有关部门采取了若干项重大举措,形势大有转变。在国务院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对于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很多具体的提法,在财政上、税收上,相信不久也会有具体的政策出台。也就是说,市场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这种体制机制上的转变,能够保证建筑节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已经开始建立。
  第五个标志是国务院的决定对行业协会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做好行业节能管理、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咨询和行业统计工作。同志们,对于我们搞节能工作的,国务院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就是我们的“经”啊,我们今后若干年的任务就是念好这本经。我认为,以上这五个方面标志着建筑节能工作势头强劲。
  下面我讲第二句话,叫做“任重道远”。
  同志们,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现在的差距也是惊人的,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只不过是重复一下。我们冬季采暖的能耗,与欧洲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是他们用能的2到3倍。全国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如果我们把农村那块暂且不算,光算城镇的,大概也接近200亿平方米吧!这些年来,实际上既有建筑已经不是400亿平方米了,这个数字是2003年的,近三年每年又建了20亿平方米的建筑,根据最乐观的统计,其中有20%是节能建筑,那么还有80%,一年还有15亿平方米是高耗能的建筑,同志们这个差距太大了!那么怎么办呢?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我想结合我们协会的职能,对如何配合建设部和有关部门做好工作,提几点希望、几点设想,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第一,要提高节能工程的质量和效率。新建筑的节能设计和施工,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材料的生产、选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要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增加技术含量,实施技术集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确保节能效果稳定可靠。简单来说就是降低成本、确保质量、提高效益。我们的能耗之所以这么高,我们的能源利用率之所以这么低,就是因为我们的生产方式是粗放的。如果我们再用“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这种“三高”模式来搞节能工程,那不是天大的笑话?不是莫大的讽刺吗?我不是在这儿一般地说说,全国这么大量的建筑,一年有近2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要搞节能的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质量要是不好将来怎么改造?我曾经在北京市工作,想起北京的既有建筑要进行节能改造我都头疼,每栋建筑都要搭脚手架吧?都要“穿棉袄”吧?同志们咱们一定要把这“新棉袄”做好,不要过几年再换一层棉袄,那怎么得了啊!所以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必须降低成本,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效益。
  第二,要为新体制的建立,特别是供热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技术物质条件。通过供热体制改革来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有两大关键,一个关键是“暗补”改“明补”,就是让用热的人像用水用电一样,自己付费,多用多交钱,少用少交钱。所以第一是要暗补改明补,把它商品化、货币化。另一个关键是要有供热计量,否则的话把供热费发给大家了,“暗补”改“明补”了,但用热还是大锅饭,怎么能节能呢?这二者缺一不可。那么现在到底我们应该向全社会、向各类建筑推荐什么样的计量方式,必须尽快确定。这是供热体制改革的技术支撑,你没有这个怎么行呢?我们应该推荐哪种计量方式和器具?这种器具现在有没有标准?产品有没有认证?谁来认证?根据什么认证?同志们,如果没有这些,报纸上说的实行了供热体制改革以后就可以节能30%那是做不到的。协会应该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要推动各类建筑优化用能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推动各类建筑优化用能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的示范,比如说太阳能,还有浅层地热。我们有些技术人员可能是过于追求完美,总是觉得这个也困难,那个也不行,我看在这方面,要解放思想,要下点功夫。美国是个耗能很大的国家,布什在今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提出,他们要在2025年减少75%的中东石油的使用量。欧盟制定了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的计划,日本也有一个减少使用石油的年度计划,都在减小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欧盟还在上个世纪末确定了100个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城镇的规划。我认为,我们中国对太阳能、浅层地热的利用跟我们建筑的发展不相适应,我不是说现在就提出一个多么多么大的数量,但是现在这种不相适应的状况亟待转变。我们要以高度的紧迫感加快建立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工程,加快取得经验来促进它的商品化。
  第四,要协助有关部门培育技术服务体系。我们要推动一些有基础的单位,转换机制,创新模式,拓宽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来搞能源服务。比如说用能和节能效果的检测,一个单位的节能方案的评估,比如协助一些建筑单位制定节能方案,替业主进行节能工程的验收。总而言之,节能工作更进一步开展起来以后,全社会对节能服务的需求一定是非常大的,但是你让社会上各个单位都懂节能是不可能的,一个学校、一个医院、一个机关,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会提出请你来帮我做,对我现在用能情况进行评估,看看我的潜力在哪里?我愿花多少钱,实现一个什么目标,你来帮我做一个方案,最后帮我实施、帮我验收。这个我不用多解释,大家比我清楚,这同时也是在座很多单位的商机,大家要捷足先登。
   第五,要积极参与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研究,协助国家不断完善标准规范。我一直和节能专家们讨论,我们要实现节能50%的目标,北京等几个先进城市要实现节能65%的目标,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以某一年的设计标准为参照系。实际上大量的建筑不一定达到了当时的设计标准,这种提法是一种口号,在操作上必须落实到技术指标上。在设计标准上把传热系数定了,要求各类建筑都达标,是不是更科学呢?是不是一定要分两步走,像北京市那种做法是不是更经济呢!以杭州为例,杭州“十一五”期间要实现节能50%的目标, “十二五”要力争实现65%的目标,你怎么办呢?你有一批建筑在2010年前穿上一个“棉袄”,实现了节能50%,请你注意,再有5年你就得节能65%,就是说,你在几年之内又必须换一个“羽绒衣”。如果这么办,那么节能65%比节能50%要多花多少成本?这样在几年之内一件一件的换,是不是更浪费?我认为这是一个技术政策问题,应当认真研究。值得欣慰的是杨司长告诉我他们正在修订标准,力争使标准更加科学化。再有,要分清难易和轻重缓急,对于建筑物竣工以后不好更改的,必须要求设计、施工都要严格达标,有的则可放手让用户自己去办。比如门窗,用户自己特别关心,要考虑防噪音、防灰尘,当然也要考虑节能,如果密闭性不好,装修时大都换成性能好的了。而墙体就不同了,是用户自己办不了的。所以新建筑围护结构必须达标,一点不能打折扣,也可能就是把“苯板”加厚一点而已,并不复杂,也多花不了多少钱。我专门把北京市节能办的同志请到办公室,我说,你们好大胆,你们怎么就敢提出提前实现节能65%呢?你们就这么有钱吗?其实他们是有一笔帐算的,比分两步走是大大划算的,是科学的。因此,我认为要积极地参与技术政策研究。你们有的是科研单位,有的是大学,有的是企业,都要积极研究建筑节能到底怎么做合适?我们全国几百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一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这么大的节能工程,如果不科学,搞短期行为,技术政策有严重缺陷,那将给国家造成多大浪费?如果我们的口号是节约资源、能源,而具体的做法是浪费资源、能源,那不是南辕北辙吗?
  第六,我们搞建筑节能的同志要关心新农村建设。每年2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有相当的数量是农村的建筑,农民缺乏节能知识,把我们老祖宗积累下来的一些节能的经验也扔掉了。我前几年去黑龙江检查抗灾时,发现有些地区要提高保暖性能就知道一味加厚墙体,甚至搞到60的墙。老祖宗都知道搞夹心墙,都知道搞什么火墙、火炕等等,现在连这些都扔掉了。这里我只是举个例子,说明农村缺乏节能知识。我们建筑节能的科研单位、大学、企业和建筑材料生产单位要关心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建筑节能是半壁江山,如果没有农村的建筑节能,我们任务只是完成了一半。而农民呢,尤其是寒冷地区,又是在那么一个恶劣的环境下生活,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科技带给他们?
  节能工作“任重道远”,我提出这么六点,希望我们协会今后在这些方面来更好地配合建设部和有关部门把建筑节能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也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建筑节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谢谢大家!  
×
关注yabo在线官网(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