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开始恢复重建“盛京都城”

  • 来源:
  • 点击量:11,599
  • 发布时间:2012-05-23
  • 分享到:

  作为清朝的发祥地,以沈阳故宫为核心的沈阳方城——“盛京都城”,今年迎来了大规模的保护性恢复重建。据悉,沈阳“盛京都城”的规划方案日前已经沈阳市规划委员会通过,恢复重建工作现已开始组织实施。

  据介绍,沈阳方城——“盛京都城”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规划设计方案以清前文化和民国文化为依托,以沈阳故宫为核心,着力体现都城的“井字道路系统”和“九宫格城市空间格局”,通过恢复城门、角楼及局部城墙与护城河,利用点、线、面等手法重新构建皇城边界。在建设之中,除了保护现有的18处文物建筑之外,还将在重点部位复建36处历史景观节点,使它们形成区域性规模,并用“回形路+绿廊”的形式将都城范围内散落的故宫、张氏帅府、中街、钟鼓楼、遗址公园等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前文后市、左右住区”的格局。“前文”是指在故宫前面围绕张氏帅府建筑群,打造以文化、旅游、博览、会议、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后市”即以沈阳中街为纽带,新建4个各具文化主题的传统文化商圈,打造商业文化旅游区。同时,还将规划建设和改造东西两个居住片区,使方城之内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

  此外,在方城内外还将恢复建设文庙、六部、庄亲王府、肃亲王府和奉天省谘议局、魁星楼等历史景点。

  据介绍,沈阳“盛京都城”规划设计方案由沈阳“盛京都城”规划和建设顾问陈伯超教授领衔,沈阳建筑大学和沈阳市规划院共同完成。在沈阳方城的规划设计中,陈伯超倡导并提出了“遗产经济学思想”,即在对方城内建筑遗产给予充分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复建一些历史文化景点,充分体现方城的历史文化特色,体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建设带来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也是基于对“城市是历史积累和发展结晶”的一种认识与主张。陈伯超认为,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目标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找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结合点。“盛京都城”的规划设计就体现了历史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在其规划设计中,突出了时空、景观和生态文化三个特色。

  在“盛京都城”的时空规划设计中,作为清皇太极时期修造的都城,“盛京都城”既体现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同时,在重点部位、重要节点上又体现历史文化,突出了沈阳都城的特色。针对此前方城现状边界不明确、特点不突出的问题,“盛京都城”在规划设计上采取了“重塑边界形态,传承井字构架,突出重点景观,面上整体控制”的应对措施。

  在景观设计中,“盛京都城”规划设计选取了54个景点,用重点历史节点展示与体现方城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对城内原有的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等18个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同时,到2013年新建18个景点,体现了历史遗址和新建文化景观的一种联系;到2020年再建成18个景观点,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展示系统。

  在生态文化的表现方面,“盛京都城”按“绿化分级,化整为零;公私明晰,均好近人”的绿化设计原则,规划设计了供城市市民利用的城市集中绿地、供游人享用的绿廊文化休闲带以及供城内居民利用的具有相对封闭性和均好性的散点小片绿地。在方城内,将建成三片带状绿地:南城绿苑、古城盛事绿廊和遗产公园绿带。其中,遗产公园绿带沿城墙设计,串联起三个古城墙遗址、两个古城门,形成“五点一线”的连续景观带。在临城隍庙商圈的一侧,规划中布置了休闲步道,通过设计高低错落的景墙与透窗,围合成宜人的休闲空间,并与城隍庙商圈的沿街形态相协调。在城墙通道的对应位置,布置了民俗雕塑,周边配以具有北方特色的景观构筑物,包括城墙遗址、主题广场、街巷景墙、绿地景致、建筑雕塑。结合城墙保护,恢复了护城河、城墙边界、小北门。在材料选用上,用现代材料恢复城墙,与遗址的材料形成鲜明对比。在遗址的铺装上,用碎砖铺就残破的路径,体现遗址的岁月变迁。

  在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的沈阳,方城改造工程是沈阳市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一件大事。陈伯超认为,方城作为清朝的发祥之地,历史文化遗产丰厚,是沈阳在2300年建城史中最辉煌的记忆,是沈阳的宝贵历史财富。随着“盛京都城”规划和建设的实施,要把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城市文化的软实力,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文化亮点和经济增长点。(中国建设报)

×
关注yabo在线官网(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