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黄色的外墙,一致的户型,室内采用全装修……从外表来看,眼前的这个项目和其他小区并没有太多不同。但在建造过程中,“最明显的一点是采用产业化方式建设比以前快多了”,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部梨园公租房项目执行经理王昊坤道出了该项目的“与众不同”。据了解,梨园公租房是北京市第一个独立建设的公租房小区、也是该市首个住宅产业化公租房项目,预计于本月30日完成全部施工任务。
梨园公租房项目诞生的背后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量大任务急”的客观现实。而据了解,2012~2013年为北京市住宅产业化推广期,项目的竣工无疑将给北京市的产业化试点提供重要的参考经验。
工期缩短1/3
王昊坤介绍到,梨园公租房项目在楼梯、阳台、空调隔板部分采用了产业化方式安装。一些预制构件提前已在工厂制作完毕,现场只需要运输和安装,因此节省了大量施工时间。举例而言,原来楼梯踏步现场施工需要4道程序,2名工人需要两天半的时间。而使用住宅产业化模式施工能省3道工序,用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吊装,整体工期则可以缩短1/3左右。
“在施工时有点像‘搭积木’,将加工好的构件在现场组装,通过吊装焊接与楼体形成一个整体。”王昊坤表示,因为大量减少了现场的湿作业,产业化方式在节能环保、降噪、降扬尘方面效果也很显著。同时,在标准车间生成的构件可以通过蒸养等养护方式使其迅速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强度和稳定性,而在自然的条件下,材料通常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成长过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使产品的精度大大提升,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提升产品稳定性。
“总体来看,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大大提升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中心主任杨家骥对此也表示肯定。据悉,北京市住建委对保障性住房进行住宅产业化产生的增量成本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计划到2015年在本市所有的保障性住房中实施住宅产业化。
规模化降成本
虽然住宅产业化在减少工期和提升住宅质量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作为企业来说最关注的还是成本问题。“一些人认为进行住宅产业化肯定会增加成本,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杨家骥表示,刚开始进行单体项目运行的时候,没有形成工业化的、标准化的基础,规模的效应没有体现出来,可能成本当期是有一些上扬。但是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的产业化的方式以后,成本会大大下降。
王昊坤对此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之后的项目能够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形成标准化的生产,实现重复利用,那么就能摊薄单一项目投入的费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形成产业化链条,将成本降下来。
在尚未形成规模化的阶段,政策的引导与鼓励显得尤为重要。记者从刚刚落幕的第十一届住博会上得知,研发住宅产业化的企业有望获得北京市住建委的专项设备补贴,配合3%的奖励建筑面积,将极大地调动企业参与住宅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
即使在当下,产业化建房降成本的优势也已经凸显。北京住总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梨园公租房产业化施工节水节电均超过30%。由于施工现场的大部分工作转移到了工厂里,现场用工数量最大可减少30%以上,不仅有效解决建筑业“用工荒”问题,也有效节约了用工成本。
据了解,北京市今年拟在保障房建设中落实40个项目、共计240万平方米的产业化住宅。到2015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住宅将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30%以上,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杨家骥对记者说。北京住总集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从之前产业化项目的运营情况来看,可行性研究已经通过,获得的经验将在之后的公租房项目中进一步推广。(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