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经济产业向成都聚集

  • 来源:
  • 点击量:33,506
  • 发布时间:2012-01-06
  • 分享到: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展出的管道式日光照明装置通过捕获充足的光线,实现不耗电照明和真正的纯绿色照明。让我至今难以忘记。”2011中国(成都)国际循环经济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循博会”)虽然已经闭幕一个月,但观众却记忆犹新。

  “很显然,循博会所宣传的循环经济理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扎根,循博会有望打造成一个响亮的世界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发挥循环经济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及循博会的未来发展,有关专家向笔者表示。

  全面超越前四届创下多项“最”

  2011年,参展企业近200家、签约103亿元、达成70余个重大项目、50余国嘉宾参与、百余家媒体强势报道、近千余项循环经济最新技术亮相,展览规模达1.3万平方米,展会同期举办主论坛、分论坛、投资说明会、签约仪式、技术交流会、参观考察等多项活动,内容丰富。2011循博会选定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成都举办,辐射整个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专业化最强、层次最高、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循环经济博览会。四个“最”字表明,本届循博会已经全面超越前四届循博会。

  2007年,来自国内外的近400名代表围绕拓展中欧合作领域、推进循环经济创新与实践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论坛成为中欧间第一次由政府部门、企业和商业协会共同举办的循环经济领域的大型国际会议。

  2008年,来自美、英、德、意、日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5家国际知名企业参加,同期还举办了一场规模300多人的主论坛和技术、金融两场专业分论坛。参展企业签订合同总额超过2千万美元。国内外共有超过50家媒体对此次循博会进行了追踪报道。

  2009年,来自美、英、法、德、意、日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国际知名企业参加,涉及建筑、照明、水务、设备、材料、电机、太阳能、新能源利用、城市固废处理、绿色投融资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参展企业实现合同和意向合作金额达7.6亿元。

  2010年,汇集了来自中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瑞典、芬兰、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波兰、日本、韩国、瑞士、匈牙利、香港、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展出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实现合作和意向合作金额超过69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离不开政策持续扶持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跟很多新兴产业一样,很多业务都处在事业发展的初期,同时还是一个政策驱动型行业,必须依靠政府出台政策给予持续扶持。只有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通过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只有全力打造建设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市场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尊重企业对市场的选择,才能让市场对企业作出“大浪淘沙”的检验。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密切配合。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的绿色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为企业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必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使企业有较强的动力,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

  还需更多领军人物央企责任重大

  王小康说,近些年来,在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获得稳步发展,推进了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但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比,公司发展还是不够快,最为根本的制约是缺少领军人物,缺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市场的综合性复合人才。

  在市场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基本上还是走“投资+运营+管理”的模式,同时也在努力尝试其他模式。尽管我们非常努力,但与国外的节能环保优势企业相比,跟我们的一些合作伙伴相比,我们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差距。

  王小康说,从根本上讲,央企与其他企业一样,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但央企因社会影响力较大,必须把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多做有助于行业发展、有助于行业和企业共赢的事情。拿节能环保产业来说,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的利润并不算高,但节能减排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呼吸的空气是否清新、饮水是否洁净,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质量。我们提出要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口号,就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来衡量企业的发展成效。正如举办循博会,某种程度上起着“媒婆”的作用。为国内外企业“撮合”,行业内能牵头做这个事情的企业不多,作为国内惟一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央企,我们有责任站出来做这件事。

  此外,节能环保需要更多的社会理解和支持。这些年来,在政府扶持等多方面促进下,节能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比如近来社会热议的PM2.5标准问题。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需要公众予以更多的理解。比如垃圾发电,尽管我们国内的垃圾处理技术在某些项目上其实做得并不比国外差,但去年被社会热炒之后,放大了公众的负面情绪,不少地方的垃圾发电项目因此受阻,只好继续承受着“垃圾围城”的困扰,最终受害的还是公众。还比如垃圾分类问题,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予以大力倡导,但是从我们身边来看,垃圾分类做得还很不够。这些问题都说明,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的引导力度,号召全民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节能环保。只有这样节能环保产业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中国建设报)

 

×
关注yabo在线官网(中国)官方网站